[摘要] 消费,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它是构筑城市向前运转的不竭动力。本报每年“3·15”都会推出特刊,调查消费市场、揭露行业黑幕、曝光消费陷阱,今年也不例外。
想维权就找何老师
虽不是法律出身,却做出了口碑
“同学,回去多看看这本书,消费过程中有问题也随时找我。”人群中,他一边给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送去《大学生消费指南》,一边在书上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与他一起为学生提供消费维权的志愿者们都知道,3·15来了,这位何老师也更忙了。
虽不是专业出身,却在学校做出了口碑
何老师叫何佳,今年30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讲师,兼学院化工系学办主任及团委工作。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是武进区消费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围绕学生的合法权益开展维权知识普及工作,是江苏美维权志愿者之一。
“维权就找何老师”这句话已经在学生中竞相流传。
“可是我并不是法律专业出身,我学的是计算机。”何佳告诉记者,由于他在学校负责团委工作,学生维权也是他的工作职责之一。于是,他主动参与培训班学习法律条文边学边教,另外还邀请律师以及消协的调解人员来学校开展讲座,围绕要围绕新消法解读、网络诈骗、大学生创业和常见消费陷阱等,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学生买了过期洗发水,他来帮忙维权
消费维权知识不仅要学,还要会用。学生开学刚不久,大三学生刘建(化名)花了15元,在学校路边一摊贩手上买了一瓶洗发水。
回来刚洗完没多久,就觉得头皮发痒,出现红肿等过敏症状,仔细一看原来是洗发水过期了。何佳知道后,立即带着刘建找到这个摊贩。“这种过期的洗发水怎么能卖呢,按照法律你不仅要退赔,产生的不良后果你是要承担责任的。”经何佳三言两语一说,这个摊贩自知自己无理,答应陪刘建去医院检查治疗,支付相关费用。另外在何佳的督促下,摊贩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一般学生知道买了过期产品就会自认倒霉,吃哑巴亏。”何佳说,他的手机一天24都开机,学生遇到什么维权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到他。
校园内外,你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现在,何佳在学校负责的“12315法律援助中心”组建了学校消费维权志愿服务小分队,带领50多位志愿者,通过学校网站、院刊、班级微博、qq群和黑板报,每月定期发布消费安全提醒,扩大大学生群体普法知识获取的覆盖面。
2013年,他成功创建常州市青少年维权岗。另外他将消费维权和艺术文化相结合,举办法魂文化节,并通过讲座、模拟法庭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将课本和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作为志愿者,仅仅局限在校园内是不够的,他还时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学校志愿者们走出校园,在闹市区开展普法及消费维权支援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武进区府东社区等9个社区开展18次义务宣传活动,将案例分析和消费维权小常识通过卡片、展板、横幅等形式传播给市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