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丰桥改造期间,关河中路北半幅重新划分为3个机动车道,1个非机动车道通行。南半幅缩减为2个机动车道,1个非机动车道通行。新丰桥封闭后,由东向西左转的车辆由新丰桥东至新民路提前绕行。
3个故事
桥北,是出生的地方;桥南,有丈夫和孩子。桥上的南来北往,勾勒了市民阙亚萍大半生的足迹。听拍岸涛声,看人来车往,同济桥与两岸人家一同呼吸。
今天起,这座桥全面断行,拆除就在眼前,桥旁一些市民不时过来拍照留念。
走过同济桥,走过大半生
59岁的阙亚萍是茶山街道清凉一社区居民。她出生在同济桥北,老家就在原理想中学处。她记忆中的同济桥是座平桥,供车通行,旁边有座拱形桥。后来,拱桥拆除,平桥改建,1994年老桥拆建而成立交桥。
“这座桥建成后很壮观的,当时我们都不太习惯,骑车上桥还要沿圆盘转一圈。”阙阿姨笑着说。
阙阿姨的父母工作忙,候照顾弟弟就成了她的任务。桥北有家第六百货公司,就在现常州饭店旁边,她经常牵着弟弟的手,过同济桥到百货公司买东西;学校毕业后,她进了常州割绒厂,就在现国泰新都附近,割绒厂后来并给了常州灯芯绒厂,生活依然没离开同济桥;之后结婚,嫁到了桥南的南郊新村,每天都要穿过同济桥去上班。
同济桥要拆了,阙阿姨抓紧时间到桥下走走看看,拍了不少照片。“留恋归留恋,但还是支持的,因为每拆一次,都是时代的进步。”她说。
桥旁廿七年,难忘邻里情
清凉一社区的赵贤民65岁了,在同济桥旁住了27年。这几天,他用手机拍了很多同济桥的照片,说要留个纪念。
1988年,赵贤民从宜兴调回常州,就在清凉新村安了家。同济桥给他的大感受就是“改变”:从市区上桥,下桥就到了郊区,立交桥未建时,清凉一带还是土路,环境脏乱差,桥建好后带动了城南的发展,渐渐地马路宽了,绿化好了,出行更方便了。
退休后,同济桥成了邻里欢聚的场所。吃过晚饭,赵贤民喜欢到同济桥引桥下散步,那里有花香,有鸟鸣,有人拉二胡,有人跳广场舞,很多相识、不认识的街坊就在这里碰上,闲话家常。这几天,一些老熟识的人就在感慨,说桥拆了,以后就不能常见面了,赵贤民安慰他们,地铁建好后,可以到武进、新北去散步,见面、聊天的机会会更多。
依桥15年,在常扎下根
昨天,记者来到同济桥,在东引桥下做花木生意的老吴正忙着甩卖。1999年从盐城来到常州,老吴依靠着同济桥,在常州扎下了根。
老吴说,来到常州后,他干过好几份活,2年后承包了同济桥东引桥下的停车场。慢慢地,他在常州买了房,又将儿子接到常州读书,一家子成了新常州人。去年起,他在桥下卖花木,生意一直不错。
“这里生意好啊,可惜了。”老吴说,他很感激同济桥,没有这座桥,他可能不会在常州留下来。同济桥要拆了,他希望这条路越来越繁华。至于生意,他说会再找地方,总是有办法的。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