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4年,国家制定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长江流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前不久,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准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
三
产城融合发展,空间优化是前提。随着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全市构建“一纵三横”的总体格局顺理成章。
近年来,宁镇扬和沪苏通两大经济圈凭借区位优势和政策东风,发展得如火如荼,常州面临逐渐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依托武进、新北两颗关键棋子,打造南北发展带,向北跨江联动苏中、苏北,向南辐射浙北、皖南,是开展差异化竞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正确选择,是发挥比较优势打造江苏中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布局。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三大支撑带之一,溯江而上由东向西梯度发展大势已定。加快常州东部、西部发展,打造沿江发展轴适逢其时。东部产业基础良好,轨道交通等产业国内知名,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加快集聚集约发展,承接长江下游制造业转移水到渠成。西部交通优势明显,常州机场通达海内外,新孟河连江通运河,加快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发展物流产业、空港经济等潜力巨大。
滆湖、长荡湖是常州版图上的两颗璀璨明珠,两湖沿线风光秀美,相映生辉。金坛与武进两地人民密切合作,共谋发展大业。常武快速通道的建成将距离拉得更近,区县挂钩合作将关系拉得更亲。打造沿湖发展轴,是常金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金坛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3年7月,宁杭高铁正式通车,圆了溧阳人民百年火车梦,也为溧阳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依托高铁,主动接受南京和杭州两大经济强市辐射,打造宁杭发展轴,溧阳实现跨越发展、建设江苏西南门户城市和宁杭发展带副中心城市的想象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四
产城融合发展,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旺则百姓富。
面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常州产业发展思路清晰明了:“三位一体”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大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从各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方向选择,重点在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以龙头企业辐射拉动上下游发展,是构建、完善、延伸产业链的一大法门。如以戚机厂、今创集团等行业知名企业为依托,发展轨道交通等制造业具有明显技术优势;以凌家塘批发市场、常州机场为依托,发展物流产业、空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具有优越交通条件;以尧塘花木基地、夏溪花木市场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现代农业具有良好产业基础。一二三产齐头并进,方能筑牢产城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石。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万根筷子牢牢抱成团”。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全市专题园区和产业集群培育加快,已有光伏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9个、输变电设备特色产业基地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8个、遥观钢管产业集聚区等省级产业集聚示范区5个。以集聚区为依托,加快产业集群培育,促进资源向专题园区集聚,各地区集中精力打造优势产业将进一步增强常州城市竞争力。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家开发区南北呼应,撑起了常州制造业的半壁江山;金坛、溧阳两市及天宁各区省级开发区携手并肩,是各地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面对即将到来的产业转移浪潮,加快金坛、溧阳等省级经济开发区提档升级,建设产业转移承接高地,时间紧迫、影响深远。
五
产城融合发展,人的发展是根本。从八邑名都,到苏南模式发源地,到工业明星城市,再到区域中心城市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常州发展要靠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要靠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更要靠人才的集聚。产城融合,出发于以人为本,体现于人的安居乐业。以产城融合为突破点,推动空间资源整合,将助力常州优化城市空间,促进职住平衡,保障百姓乐业幸福;助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城带乡,促进人才流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助力常州城市竞争力提升,增强人才吸引力,增强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实现宜居宜业。
产城融合的蓝图已经绘就,改革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行稳致远,我们的常州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清晰、如此接近现实。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