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走过三十年“申名”路,常州已形成 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名城保护体系,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地方文化整体风貌,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走过三十年“申名”路,常州已形成 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名城保护体系,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地方文化整体风貌,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节假日里,市民顾蓓经常去南浔、周庄等水乡村镇感受那份幽静和情调。上个周末,她来到离家 的焦溪古村,刚进村,一位当地人就热情地带着她们四处寻访:“这就是地地道道我们焦溪的建筑特色,黄石半墙,下面就是整块的黄石,一块一块砌出来,里边是砖头的,再有木结构……”
详尽而生动的讲解,让顾蓓对焦溪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自己身边,这种古建筑,挺自豪,挺好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看下我们这的文化。”
热情接待她的这位阿姨名叫丁有斐,今年5月份,焦溪古村成立了一支“龙溪河畔”志愿者服务队。曾经参与过乡志编撰的丁有斐,主要负责讲解工作。“轮到我班上我总归来,不在我班上,走过我家门口,到我家敲门的人,我都开门让他们进去。让年轻的人也知道,让我们周边的人也知道,我们焦溪的文化底蕴。”
“龙溪河畔”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仅两个月,就有近两百名村民当上了志愿者。
“龙溪河畔”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刘兴产告诉记者:”上次,研究中国古村文化的 陈丹青到焦溪来,一到焦溪就觉得惊讶。他说,有几千个古村古镇,但是由民间组织成立志愿者保护古村,还只有焦溪这一家。”
在常州城区,正在修缮保护中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漂泊异乡的游子,回家寻“根”。
江西游客杨女士告诉记者:“看了电视连续剧《青果巷》,所以很想来看看,所以特意让她(外甥女)再带我过来看看。很不错,很有点历史。”
主动为杨女士介绍的,是青果巷原住民刘礼常,他是青果巷一代名士汪赞纶家的第五代后人。因为对老巷怀有深厚感情,他热心参与到青果巷的修缮保护过程中,花大量精力寻找、挖掘、整理相关史料。“青果巷已经成为常州的根,他的建筑,还是巷子里的历史文化,都成了常州能看到、能摸得着的活化石,要留给子孙后代。”
在名城保护规划的统领下,我市正不断拓展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方式,按照“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模式,有机拓展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新增加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和锁桥湾、南河沿、三堡街——西直街等一批历史地段。
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史 组组长邵志强表示:“通过对这个片的研究和探索,能了解这个城市的一段历史,可以带出常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很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所以这个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缩影,城市文化的浓缩。”
近五年来,经过普查和挖掘,我市新增和扩容文保单位155处,历史建筑226处,不可移动文物1270处,为名城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我市还成立了“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等一批致力于常州历史文化研究的社团组织,创办了《中吴》杂志等十多种地方文史刊物,编写出版《常州街巷》《常州古典园林》等近百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著,组织摄制电视连续剧《青果巷》、纪录片《青果巷记忆》等文艺精品,扩大了常州历史文化名城的 度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