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城建 > 正文

常州"原住民"将大运河推向世界[组图]

常州晚报  2015-02-02 09:46

[摘要] 依运河而居的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在古老的运河岸边,循着记忆深处那份乡愁的踪迹,让历史的情怀激荡着光年里的遐思。

运河岸边,我的家。

古老的运河,从春秋走来,穿常州城而过。

依运河而居的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在古老的运河岸边,循着记忆深处那份乡愁的踪迹,让历史的情怀激荡着光年里的遐思。

流水潺潺,传承着生命的光芒,孕育着文化的久远,更洗练着城市的情怀。

依运河而旺的常州城,裹挟着2500多年的风霜,让历史的古意和江南的意韵交融,让千年的文脉和永远的流传相承。

冬日里的常州城,静谧而优雅,从一本书到一幢房,倾听温暖的记忆梦想;从一条河到一条街,守护着一份虔诚的信仰,如涓涓细流般,汇入我们的血脉深处。

法,保护遗产有规矩

老街巷、旧城墙,小桥流水,青砖黛瓦,这里有浓的老常州味道。今后,这些充满江南古韵的道路和街巷将得到更加充分保护。从市民规划师到规划工作者,名城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他们建言献策、尽职尽责,为城市风貌划出了清晰的轮廓线,为遗产的保护立下了规矩。

为常州人“淘出”魂牵梦萦的记忆

要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常州的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已到古稀之年的沙春元认同“中吴要辅,华夏龙城”这个说法。33年前,他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回到常州。尽管10年前就从城市规划设计院退休,但他仍旧密切关注历史文化保护进程。在数十年的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之旅中,他呼吁除了切实保护好现有的历史遗存外,有选择地适当复建一些已经消逝的历史遗迹,力主把传统元素与现代文明融合在一起,为常州人“淘出”诸多魂牵梦萦的记忆。


沙春元

“借题发挥”唤醒历史记忆

“‘中吴要辅’出处哪里?可能不少老常州都答不上来。”沙春元介绍说,这一提法来自被誉为“三吴楼”的大观楼。

大观楼原址在大观路一带,早于南唐建造,明代常州府知府莫愚在楼前树立了一座牌坊,上面题有“中吴要辅”四个大字,常州这个美称由此传扬开来。只可惜大观楼在民国初年不幸被拆除。

“大观楼原来是常州府的大门门楼,登楼瞭望可以看到百里之外,历来是常州的城市标志。”沙春元说如今虽然已经不见踪影,但如果能延续下来,市民也就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更能唤起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2005年,沙春元在市人大会议上提出重建大观楼的议案。在他的规划设想中,大观楼的复建并不是简单再现原貌,而是把传统题材与现代城市生活融合在一起,经过考虑和比较,他建议在城西的老运河与关河双河交汇显要处的规划绿地中复建大观楼,展示常州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文化、地方文艺表演等,配合周边的商业、文化、餐饮、休闲街区,赋予它新的功能和活力。

追忆老城找回文化个性

“这辈子,从空间地域上来说,我走了一条曲线”。沙春元出生在常州,小学、中学在家乡度过,17岁到清华学习建筑,历经建筑工程队技术员、清华读研、选派出国进修、再次回母校清华任教,直到1982年调回常州。

多年在外,他对家乡有着不少魂牵梦萦的记忆。“我候家住青山门(北门)旁边,家门口还有四五米高的城墙,我常常和其他小朋友爬上城墙另一面的土坡,从高处往下滑,权当是滑滑梯。”他回忆上世纪50年代,曲折有致的小街小巷是城区的基本面貌,浑然天成,富有生活气息。长长窄窄的背弄里,是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好去处。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保管者、积攒者。”沙春元十分认同这一理念,并为此身体力行,不断探索和努力。

1982年到常州市城建局工作后,沙春元就设想能否保留一些面貌比较完好的街区和街道。90年代他和同事们合作,先后编制了《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具有历史价值的房屋要修旧如故。上世纪末,他参与修编版《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保护古城形制、格局和水系。2013年,他又提出结合大运河保护规划,在凤凰新城龙游河交汇处规划绿地,筹划复建该处附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5处名园——归乐园、石园、洛原草堂、菱溪草堂和寄园,起名“五园汇秀”,力主将历史文脉和意蕴作为园林设计创作的主题和源泉,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城市功能,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唤醒历史、留住文化个性。

为家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言献策


陈伟

“去年下半年市规划局编制完成《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我们提出确保历史街区要素的原真性建议被采纳了!”陈伟堂现在为看重的身份,就是“市民规划师”,更令他津津乐道的,则是“微服私访”规划考察的种种经历。

老居民深深眷恋城市遗痕

自称“正宗老常州”的陈伟堂,和共和国同龄。候他住在人民公园东边的打索巷,看到家旁边的人民公园假山一点点堆成,志愿军从朝鲜归来经过常州,军队方阵受到沿街百姓的热烈欢迎,文革期间目睹天宁寺佛像被破坏但又无力劝阻,时代的变迁让这位老居民对城市遗痕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我候常常去马园巷玩,这里因明清此处为军队养马而得名,每次走进去就像进了八卦阵,回回都迷路但回回都能转出来。”陈伟堂回忆,当时马园巷还有为数不少的古井、石库门第,缭绕着补碗、箍桶、修伞、给洋锅子换底的吆喝声。

上山下山后他进了常州冶金机械厂,从小喜欢历史的他在厂里子弟学校和技工学校担任过历史和政治老师,也写起了介绍常州历史和古建筑的文章,天宁寺清凉寺的佛像重塑就有他的建言献策。

为家乡文保规划建言献策

2008年,听说市规划局面向全市聘请市民规划师,虽说义务劳动没有报酬,但他想都没想就报了名。终成为首批23位市民规划师中的一名。

市民规划师做什么?规划编研、规划管理、规划执法,他们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规划工作,使城市规划更严肃、科学。6年来,陈伟堂受市规划局邀请参与了20余次活动,他关注的就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

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他同文物保护工作者及规划局的工作人员一起,一个巷子一个巷子地跑,一条弄堂接着一条弄堂地串,跟当地的居民了解古建筑历史,几年来拍下了几千张底片资料。

老建筑跑多了,陈伟堂对它的理解也慢慢深刻了,“对现有街巷的风貌、肌理、建筑遗存统筹保护,就要小化干预,确保历史街区要素的原真性。”带着这个理念,他先后参与了《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孟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焦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论证,当年他一次次走访的一批文物点现已成为文保单位。

【延伸阅读】

2011年,我市结合名城保护新要求和地方实际,邀请清华大学编制了《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2014年2月19日获得省政府批复,为我市申报与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规划依据和行动指导。

近年来,在名城保护规划的框架下,我市相继编制了《常州市城市紫线规划》、《常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常州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青果巷、南市河、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孟河、焦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常州市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规划等22项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

此外,一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规范性文件也相继出台。2008年以来,我市陆续出台了《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常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办法》《常州市文物保护办法》、《常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常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常州市不可移动文物认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文件,为名城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书,挖掘内涵展魅力

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要如何面对世界述说自己的故事、自豪和骄傲?打开那些书,将眼光投向历史的深处,我们读到了留恋和温暖,力量和情怀。那些语言和图片质朴无华,却在时代前行中诚挚挽留了岁月余味。

条条老街老巷,被他编织出岁月余味

先有常州还是先有武进?清代的常州城什么样?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祝英台的故事都跟常州有关联……这些内容都被64岁的薛焕炳收进了书里。在过去的七八年里,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城市留下了200多万字、上千张照片的珍贵回忆。

一辆自行车、一张地图、一个照相机,就是他的全部装备

市体委主任,总工会主席、人大科教文卫工委主任……历数薛焕炳任过的职务,谁都想不到他会对地方文化有这么高的热情。

一辆自行车、一张地图、一个照相机,就是他的全部装备,花了两三年时间,转遍了10万平方公里的老城区,300多条大街小巷。在他笔下,每条街巷里弄的长、宽、原来的地名,走出过哪些历史名人,流传过哪些故事,都清晰记录。

调查过程少不了吃苦受累。甚至有些警惕性高的居民见到这么一个打扮朴素的老头,拒之门外不说还免不了盘问一番。更多时候,见到的是一些老街坊、老熟人诧异的表情:“薛焕炳你怎么这么起劲?跟你以往的职务又不搭界嘛?”

薛焕炳工作后在市区住了45个年头,搬过几次家,搬来搬去都离不开老街巷。他在乌龙庵木桥头结婚安居,不足80平方米的地方挤着4户人家,却其乐融融,东家蒸了馒头西家裹了馄饨总端出来几户人家同享,下班晚了,回家一看女儿已在邻居家吃了晚饭……这些都成了珍贵的记忆。

他想让更多的常州人了解这片深情的土地

2009年,他与卢联珍等一批热心人甄选了1500多张照片,写了10多万字,编纂了《记忆龙城——百年常州旧影集》。书一出版,便受到老常州人的青睐,自清代到改革开放,大家没见过的常州影像在书中呈现,每一张老照片的展现远比数千字的描绘更有说服力。

他至今记得上世纪70年代,在团市委工作的他曾陪同时任团中央副书记的陈昊苏参观前后北岸与文成,细雨初歇,脚下的青石板湿漉漉的,穿过悠长巷子,眼前是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的景象,一行人不由得同时发出惊叹:“这不就是戴望舒的雨巷!”

回忆起过往需要更多的凭证。2012年,他编写的《常州街巷》出版,好多人都来找他要,说瞥见了旧时常州老城的气息。

近两年,随着他与同仁主编的《中吴》杂志、《晋陵月色》、《中吴舆地》、《毗陵琐闻》接连出版,薛焕炳想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去年京城豪苑新挂牌地名弄混为“大成路”,他和包立本一起力主沿用“乌龙庵”老地名,结果被采纳;他一手策划布展了位于前后北岸的常州家谱馆,让市民寻找姓氏源流;新年伊始,他又准备与张戬炜一起着手编辑《常州图经》,用地图形式反映从先秦到清代的常州历史、区域的变迁。

家族脉络,在他追寻下清晰丰满

与陆晋道相约采访,老人家专程从戚墅樟村的老家赶来,还带了一本他的自传文稿——《普通一生》。“我的一生可以用‘三、二、一’概括:生三个儿子,造二次房子,修一部家谱”,这是文稿的开头。


陆晋道

退休生活的一种爱好,成就了一段对历史的记录与补充

翻阅老人家之前74岁的人生经历,读书工作、恋爱结婚、生儿育子,直至退休颐养,一如大多数人的平凡和自然。即便是占其自传一半篇幅修谱故事,也只是程式的记录,平实无华。

“总觉得有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老人家谦虚地说,“请你帮我提提意见。”在我看来,老人家只是把修谱当作丰富退休生活的一种爱好,或者是记录家族传承历史的一份责任担当,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一个民族的历史,正是由无数个家族历史共同组成,续修家谱,其实就是从一个局部对人类历史的记录与补充。

“没有那么高大”,老人家摆摆手,一如平常的真实。但听他两个多的侃侃而谈,我能够感受到,老人家对能够参与和完成修谱这项浩瀚的系统工作,内心有着无比的充实与满足。

就像很多老人会追忆往事一样,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复杂的哲学命题,对于陆晋道和他的一群中老年伙伴们来说,其实不过是内心中追寻自己先祖的那份朴素而又强烈的愿望,也成为了他们聚在一起续修《晋陵樟村陆氏宗谱》的原动力。

樟村陆氏源于苏东坡晚年挚友、时任晋陵知县的陆元光,延续至今已近900年。上次修谱要追溯到1920年民国期间,时隔80多年,当年呱呱坠地的婴儿已成耄耋老年,参与修谱的更无人健在,可循的老谱,也多在文革期间,被视为封建糟粕几乎销毁殆尽。

历史常常被各种非理性的事件切断了连续性,甚至抹去一段记忆,对一个家族传承的影响,很可能是后辈子孙就无法连上先人的世系图谱。寻找全套老谱,陆晋道和他的伙伴们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当后一卷老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突然现身时,参与修谱的一位老人家禁不住连声高呼“祖宗有灵”。

大海捞针的一份执着,除了收获惊喜、满足,更闪耀着价值的荣光

寻找家族后人是更加艰难和劳苦的工作。80年的社会动荡、变革和发展,人口的大范围迁徙,让曾经聚居于常州城东樟村的陆氏,如今已散居各地,繁衍生息。骑着自行车,陆晋道和几位老人家走遍了常州城的东南西北,犹如大海捞针般寻找各个支系的樟村陆氏后人。

在常州,“陆”是大姓,但系出樟村的只是极少部分,这也让大量的寻访成为无用功。但老人家们仍然乐此不彼,只要有一丝线索,就不能让一个樟村陆氏的子孙遗漏在新版家谱之外。无数艰辛换来的是一个个惊喜,上海、杭州、深圳,甚至是台湾,还有旅居海外的一个个陆氏后人,因血脉传承而连结到了一起。更庆幸的是,被刘海粟赞为“一代才女,旷世佳人”的陆小曼,也经证实为樟村陆氏的后人。

三年磨砺,新谱终成。2005年清明节,在修葺一新的陆氏宗祠举行发谱仪式,一时间,各地陆氏子孙纷至沓来。

之后的2008年,陆氏宗祠被市政府列入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年间,老人家还热忱地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樟村访祖归宗的同族后人。陆晋道从来没有想过,在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建设中,他们会有怎样的价值,但让他满足的是,那份上可以告慰先人、下可以对得起子孙的欣慰。

【延伸阅读】

常州本来就是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这并不是王婆卖瓜——有众多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为证:近年来,我市精心拍摄了名城文化宣传片、名城申报汇报片、世界遗产(大运河常州段)宣传片、三河四城古城形制宣传片等,同时还先后拍摄了瞿秋白、盛宣怀、周有光、史良、刘海粟、华罗庚以及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等名人传记片,编著出版了近百部地方文史专著,全面展示常州历史文化。

2014年,围绕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巷青果巷展开故事的电视剧《青果巷》获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它是我省2013年度获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剧本荣誉的电视剧,也是我省自主原创的以“中国梦”为题材的主旋律本土现实题材电视剧。今年初,电视人物传记片《李公朴》正式开机,该片以讲述李公朴非凡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在时代大背景下挖掘他的人生故事。常州历史文化遗产丛书——《中吴遗韵》也在今年1月正式出版。丛书将全市范围内32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囊括在内,共分《石桥石碑》《名宅名园》《古祠古庙》《遗址遗迹》4个分册,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这些文保单位的基本信息、建筑风貌、历史传说。丛书首次全面展示了我市文物保护单位家底及现状,可以作为查询基础性资料的工具书。

房,传承历史留记忆

苏东坡、吕思勉、瞿秋白、张太雷……常州人文渊薮,才俊辈出。青砖白墙,一桌一椅,名人的踪迹已深深嵌进历史的画面;名人故居,是一部洋溢着城市文化精神的“立体教科书”。当城市的高度一再被刷新,更需要探寻的是它的生存厚度。幸而,在常州有这样一批人,默默地守护名人故居,在静谧中与厚重的人文精神对话,传承历史,留住文化根脉。

真实地还原东坡和常州的不解之缘

彭伟,苏东坡纪念馆的总设计师,通过他和他的团队长达2年的积累和付出,终于把苏轼和常州的不解之缘,真实地还原在市民面前。

东坡生前的足迹,他几乎走遍了

两年前,布置修膳常州苏东坡纪念馆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彭伟所在的设计团队。

作为这次陈展的主案设计师,“苏轼是我是四川眉山老乡,我们和常州都很有缘分。”彭伟告诉记者,虽然是老乡,但他在设计这个馆之前,对苏轼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学校课本里学到的片言只语。

为了能迅速地进入角色,在接到任务的当天,彭伟就购置了和苏轼相关的书籍。“那些书堆起来有我半个人高,我用了60多天,才把它们全部看完。”他回忆道,当时每天他几乎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和苏轼“在一起”。翻阅、研读苏轼的相关书籍,寻求、查证苏轼与常州的点点滴滴,并一一进行记录,仅仅记录的材料目录就有厚厚的一本。

本次陈展的重要设计亮点“常州缘”,是重中之重。有了一个好的设计方向,彭伟几乎跑遍了所有的苏东坡纪念馆。“当时一共有5个苏东坡纪念馆,我自己就跑了其中4个。”彭伟当时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眉山、乐山到惠州,又到杭州,再到江阴、宜兴,每到一个纪念馆,他总要在里面足足呆上数天,每天从开馆一直到闭馆,整天时间都呆在里面观瞻、记录,斟酌每一块东坡内容,揣摩每一个陈展细节,反复听取讲解员的讲解,并向当地的场馆设计师进行讨教。

但是,常州馆该怎样陈展?又有什么特色?“常州缘”又将如何表现?带着这些思考,彭伟带领了设计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追寻苏轼和常州渊源的行程。从苏东坡次踏上常州城东的土地开始,自御码头到清凉寺、东坡公园的舣舟亭、洗砚池,再到滆湖、东安的狗爬桥,再到宜兴的海棠园、玉带桥……后到东坡终老的藤花旧馆,沿着东坡生前的常州足迹,他们走了一遍又一遍。

东坡终老时日夜相伴的一块嬾板,他接近历史地还原了

寻访结束归来后,彭伟就开始着手进行创作和表现设计,“宋代元素”是创作设计的历史出发点。和“苏味”一样,“宋味”自然也成为我们设计必须坚守的底线。为了确保古建筑的完整风貌,在尊重历史、尽大可能保护文物前提下,他们坚持施工过程中不敲一根钉,不动一块砖。

“要真实复原宋时普通家庭生活的场景,但很多东西都无从考证了。”彭伟说,场景还原中不容易的,当属苏轼在常州终老时日夜相伴的一块嬾(lǎn)板。“这块嬾板是当时武进县令陆元光送给他的,陪苏轼走完了生命后一程,但史书上有关这块嬾板的记录却很少。”他和他的团队从大量碎片化的资料中提取了有价值的信息,终还原出了接近历史的嬾板。“无论是嬾板还是整个场景,我都希望能为常州市民,真实地还原出这位文豪和常州的不解之缘。”

相伴守护“吕思勉”十年了

刘西影,吕思勉故居馆长,从吕思勉纪念馆2004年开馆至今,她已经守护吕思勉故居超过了10年。10年来,从筹建到修缮,几乎都是她一手包办下来。

为筹建故居,她访遍吕思勉故人

“2002年,我被任命筹备吕思勉故居的开馆工作。”刘西影回忆说,当时筹备工作主要分为对古籍、手稿等进行管理和编写《吕思勉故居开馆陈列方案》。

“上世纪90年代,吕思勉的女儿吕翼仁把吕先生珍贵的古籍藏书26箱运回常州故居,并捐赠部分手稿、资料以及生活用品,这成为了开馆珍贵的实物和资料。”刘西影说,但是由于时间已久,当时有很多文物都已经破损和霉变,她及时联系了相关部门对文物进行了有效、及时的抢救,对26箱6500余册古籍藏书按经史子集编目放置书柜,达到防霉防蛀收藏要求。“现在市民在场馆里看到的许多文物,都是当时抢救下来的。”

而编写《吕思勉故居开馆陈列方案》更是刘西影在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为使方案尽可能全面、准确,她还联系多位吕思勉的学生征集资料。像上海、南京这些近一点的地方,刘西影都亲自登门拜访,像北京等比较远的地方,刘西影就把方案邮寄给他们,征集他们的意见。

方案完稿后,她还特地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意见与建议,反复再作补充调整。

为亲近市民,她让故居古朴凝重、诗书传家

2004年,吕思勉故居如约开馆。“不知不觉吕思勉故居已经开馆有10周年了。”刘西影说,现在,吕思勉故居是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常州市同心文化示范基地,故居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广大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馆。

故居古朴凝重和诗书传家的特色也吸引着社会各界人士相继走访。刘西影回忆,在2004年故居开馆时,吕思勉的学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张芝联先生把极其珍贵的《白话本国史》初版本四册捐赠故居;史学名家黄永年带上自己主要著作敬献给先师故居;清华大学著名学者李学勤在参观故居后题字:仰之弥高,赞之弥坚;南京大学文史名家卞孝萱题字:高山仰止;台湾中央研究院、国立清华大学、钱穆故居学者专程到故居走访。

2014年,刘西影主持了吕思勉故居整体修缮与展览提升建设。“提升后的展览有丰富实物陈列,更加完善了青少年‘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做到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的有机结合,在弘扬爱国主义、见证历史的同时,提升了精神导向的审美引领。”

【延伸阅读】

南宋大诗人陆游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自隋开科至清末,仅常州府所辖范围,就出现了15名状元,2920名进士。到明清之际,更孕育出东林学派、常州学派、阳湖文派、阳羡词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常州史派、孟河医派和毗陵诗国的“八派一国”,这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流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至近代又诞生了李伯元、屠寄、赵元任、吕思勉、刘国钧、刘海粟、华罗庚、周有光等文化名人和学者。

据有关学者统计,自先秦以来,常州拥有历史文化名人及杰出专家学者数量居第四位。

常州市现已公布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677处(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3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保单位45处,市县级文保单位268处。

为了妥善保护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常州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我市于2008年10月9日颁布了《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明确了我市历史建筑的评估标准、认定程序和主管部门;2008年12月18日开始,我市分三批公布了226处历史建筑;此外,我市还编制了226处历史建筑的两线划定规划和历史建筑修缮导则,明确了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保护修缮模式和保护修缮要求。

园,文化创意溢文彩

在老一辈土生土长的常州人记忆中,大明厂、常柴厂、戚机厂、恒源畅厂繁华、气派的印象深深烙印在脑海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创意氛围——常州人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令工业遗产避免湮灭在沧海桑田中成“绝唱”,而是焕发了新的勃勃生机。

老厂房孕育出文化“新码头”

一片纺织工业的老厂房遗迹、一面涂鸦墙的尽头、一座圈内耳熟能详的艺术群落……运河五号,这个脱胎于工业遗产的创意符号,近年来成了常州老工业转型的经典样本。“到运河五号逛一圈,让你觉得有感觉的都跟我有关系。”运河五号文化创意园区的首席设计师周常说。周常的专业是空间设计。2005年,他在上海同济大学进修期间参与了上海M50创意园区的改造设计。

工业遗存的印迹让他惊艳

“现在再让我设计,好多细节会更精细些。”周常说,至今为止他满意的是进门西面的一面墙,裸露的红砖既没有粉刷也没有改造,墙上的安全生产标语也是当年留下来的。

2008年,他听说第五毛纺织厂地块上将投资打造文化创意街区,一下激动了起来,“光名称就很有意思:‘运河’体现了运河文化、‘五’字传承了第五毛纺织厂工业企业的历史序号,这整体就是一个创意作品”。

与不少外地设计师不同,他并没把这个项目当成一般的地产项目,而是从结合“老常州”的工业记忆着手。“这是一件属于未来的作品,但我也尊重这些对城市有记忆的人。”

老厂房找到了文化创意“新工作”

对于街区的改造,周常的思路是,尽可能保持厂区原有建筑和设施,包括极具工业特征的水塔、烟囱、污水处理池等,都相应改造并体现创意,提炼蕴含的工业文化。

老厂一块废弃的下水道盖板,有人提出没用了可以扔掉,周常左思右想,将它平铺在大道地面上,用平面设计手法刻上指路标识;在常州画派纪念馆内4根原先建筑物的立柱上有历史上建造、修缮的6次施工痕迹,为妥善地保护这些历史,他特地用玻璃材料做保护罩加以保护,这样就能以一种新的方式让这些历史建筑以特定的方式“自己来告诉游客”,也得以留住更多的工业记忆。

老厂房就这样找到了新的“工作”,原本机器声轰隆的地方,而今传出了淡淡的咖啡香,昔日忙碌的机床设备旁,成了设计达人们的聚集地……

周常得意的是,厂里许多老工人都爱带人来看厂史馆,回忆过往的辉煌。天气好的时候,爬山虎墙面下前来拍照的新人一天就超过10对,复古骑行、创意商店、创意市集活动层出不穷。

85后绣娘混搭出“故事”新时尚

针线到了吴澄手里就有了灵性,一台绣架,一络丝线,指尖上下翻飞,变幻出人间百态,世象万千。她是乱针绣第四代传承人,也是一名时尚的85后设计师,与祖祖辈辈传承人不同,她从形式上颠覆传统,将传统艺术揉出了别样的时尚味道。

乱针绣玩出“潮”范儿

运河五号的18号小院,是吴澄开设的suowhouse。“化妆镜、手机壳、钱包、手帕、书签、手包……没想到吧,乱针绣可以设计出这么多衍生品,今后我们还考虑把这些元素设计到衣服上。”一开口她就亮出了旗帜鲜明的“潮”范儿。

吴澄的母亲孙燕云是刺绣大师,外婆陈亚先是批被国务院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刺绣艺术家,外婆的老师是近代杰出的刺绣艺术家、教育家、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教授。

候,吴澄常见的就是母亲和外婆在绣架钱低头飞针走线的身影,常常趴在旁边帮她们穿线。受家人熏陶,年岁渐长中,她熟练掌握了乱针绣的各种针法及技巧的运用,在国内外获奖无数。

传统技艺都有故事,她追求的就是讲故事

2009年,吴澄从加拿大学成归国。“当年出国学习3年时尚设计,是想将新潮的设计理念融入乱针绣,让其更能融入生活。”

从谋生手段到文化符号,这些年,乱针绣和传承人的角色悄然发生变化。对于她往创新方面走的路子,家人很支持。

许多留学生出国都会带上梳篦送老师,怎么把乱针绣混搭上去?吴澄想了个点子:将梳篦配上镜子拼成一个套装,镜子背面绣上图案,这样就将“常州三宝”中的两宝结合到一起了,独特的图案和造型,既奢华又时尚,抓住了很多老外的眼球,也把常州传统文化带到了世界。

“传统技艺是有内涵、有故事的,我追求的就是将背后的故事讲出来。”她打算在自己的每一幅作品旁边,都配上一段文字,或是历史典故,或是创作灵感,引领使用者走入超越绣品的世界中。

吴澄现在计划与大品牌合作,将乱针绣元素广泛运用在能想得到的所有物品上,“让这门传统手工技艺找到新生命,让传统与时尚通过文商结合的方式,得到更好的活态传承。”

【延伸阅读】

从清末至今,常州近现代工商业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清末民初至解放前——近代民族工商业起源与发展;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后——工业明星城市;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涌现出如盛宣怀、刘国钧、奚九如等民族工商业先驱,留下如大成一、二、三厂,大明厂、常柴厂、戚机厂、恒源畅厂等工业遗存。

我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主题为“运河文化长廊,百年工业遗韵”。工业遗产保护空间格局为“一廊五区多点”。“一廊”:即沿古运河工业发展历程展示长廊。“五区”即工业遗产主题特色展示区,分别为:“民族工商业起源及发展”工业遗产主题特色展示区(梳篦厂、戚机厂、厚生铁厂等)、“常州道路”工业遗产主题特色展示区(大成一、二、三厂,大明厂,恒源畅厂等)、“工业明星城市”工业遗产主题特色展示区(常柴厂、常拖厂等)、“苏南模式”工业遗产主题特色展示区(新科电子集团等)。“多点”,指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大成一厂、大成三厂、戚机厂、大成二厂、第五毛纺织厂、大明厂、厚生铁厂、常柴厂、常州梳篦生产作坊、新科电子集团公司等若干建(构)筑物。

保护利用方法主要分为物质工业遗产和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两种方式。物质遗产的保护利用方法主要有创意产业园区(如运河五号)、文化娱乐、经济型酒店和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开放空间或维持原有功能等几种模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利用方法主要是结合商业生产、延伸产业链、专利注册、文化宣传、陈列展示、旅游开发等方式进行利用。如常州梳篦的生产工艺、奖状和产品,结合城市旅游展示常州的传统手工艺。

河,世界名义来守护

大运河对于常州人,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是酣畅淋漓的劳动场面,是富庶繁华的市井生活,也是波涛滚滚的乡愁记忆,无论她是清澈还是混浊,无论是浩瀚还是涓细,无论她映照的是帆影还是现代高楼,她都是常州人心里永生的精灵,没有人不爱她。

“原住民”,将大运河推向世界

小家安在运河旁,上学工作折返于运河两岸,直至现在还持续研究运河历史文化……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史专家组组长邵志强一生与大运河相伴,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见证了大运河的时代变迁,谈起与大运河相关的人与事,他总会滔滔不绝。

枕河而居的童年至今难忘

邵志强候曾住在西吊桥太平巷,“那时候大家都管它叫‘大河’,但比现在水面小,河道多也就三四十米宽。”

童年的大运河生动又有情趣。六七岁时他常做的,就是跟着大孩子钻到怀德桥、文亨桥下,到运河里扎猛子、摸鱼虾,和撑船儿的、拉纤的打闹。冬天,小伙伴们的玩法则是在木板上装轮子,滑在结冰的河面上。可惜每次都被大人及时发现,邵志强的奶奶就常常站在河岸边敞着嗓门催促:“小佬不好下河去的哇!快点家来!”

自然灾害时期,沿河而居的人家要买食物都得连夜到轮船码头排队。邵志强回忆自己次在西门表场码头边排队才8岁,冬天的夜晚河岸边寒风刺骨,为了不被挤出去而紧紧抓着前面人的衣服,一夜下来手都冻僵了。

“原住民”甘做运河守护者

“有些人在运河边上班几十年,几十年来来回回,运河已经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我也同样,作为大运河的‘原住民’,把美的大运河推向世界,是很荣幸的使命。”2007年我市成立了大运河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甘做运河守护者的邵志强全面参与了运河遗产保护工作。

为了发挥让运河重新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他和专家组成员提出建议,借鉴巴黎、威尼斯等城市的做法,在由东到西40公里的运河段内设置20多个码头站点,打造水上巴士码头,并与陆上公交接通,市民下了码头就可以上公交,在水上来往于居住地和闹市区。“运河里没有红绿灯,不着急赶趟的人都可以乘着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悠笃笃地过去。”

中国大运河常州段去年申遗成功后,邵志强又提出:沿河两岸工业留下了众多遗存,当年废弃的行车、吊车都还在,今后这里可以考虑建成常州工业遗产公园,让更多市民见证常州工业的发展。

运河人,志愿行动一直在延续

“修驳岸、植树木,打捞河里漂浮物,瓜皮果壳常捡净,运河卫士尽责献爱心,保持运河常见清……”这段“三句半”,出自运河志愿者殷秀华和她的伙伴们之手。12年志愿工作,从初10多位运河老居民到现在600多位戴着红袖标的志愿者,从自制网兜沿河打捞发展到依靠专业的打捞船,殷秀华说,现在大运河的水质好了很多,她有更多的时间散步、健身,甚至去老年大学上课了。

看着心疼一幕,她们义无反顾投身护河

今年65岁的殷秀华是三堡街保护母亲河协会的老成员之一,对这条河有着如家人般的熟悉。

2003年的一天傍晚,殷秀华和家人沿河岸散步,看到有人遇到内急就跑到河边解决,运河护栏东倒西歪,塑料袋、死鱼虾、生活垃圾随水飘到码头上,这一幕让老两口很是难过。

同样心疼的,还有10多位运河老居民。2003年,在大家的倡议下,三堡街护河志愿队成立。从那以后,戴着红袖标的成员们就自发扛着自制的长长的网兜沿着河岸打捞各种漂浮物,风雨无阻。有次为了把网兜里牢牢黏住的垃圾抠下来,殷秀华用双手抠了十多,难闻的味道留在手上好几天都洗不掉。

护河志愿队现在发展为三堡街保护母亲河协会,新成员不断加入,小到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大到80多岁的老人,甚至有些家庭老中青三代人都投身护河行动。

伴着运河长大,运河故事说也说不完

“我们从小伴着运河长大,感情太深了。”殷秀华说,候住在大仓路,从小看着运河帆樯林立,躺在床上就能听到运河涛声。

让她记忆尤深的,是8岁那年在竹筏上洗衣服,不小心掉到河里,岸上一个年轻人立刻跳下去将她救了上来。即便受了惊吓,她还是忍不住跟运河亲密接触。

19岁时,殷秀华插队到南通农场,“我次出远门,躺在床上听不到汽笛和船工号子还真不习惯,爬起来跟大家说想家了,结果一屋子人都哭了。”

1976年,26岁的殷秀华进了纺织厂,伴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度过了25年。她说,每天作息是三班倒、两班倒,在河边来来往往也无暇观赏景色。

然而水乡的亲情却渐渐深植。退休十多年了,每天沿着运河边散步、跳广场舞、练柔力球是她的必修课。有时候去女儿家做饭,老两口也不乘公交,沿河步行两站路回来。

【延伸阅读】

中国大运河常州段西起奔牛,东至横林,全长45.8公里。其中,常州运河申遗段,西起连江桥,东至东方大桥,长约23.4公里。

大运河常州城区段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其早开挖河段即为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命人开挖的望亭至奔牛河段(据《江苏通志》记载),此后逐渐连江通湖,成就纵贯南北连通五水的人类工程奇迹。不仅如此,中国大运河常州段还是调节长江和太湖两大水系的河段,从而奠定了作为大运河穿越的一座有府署住所的古城常州的历史地位。

为了保护好这段古老而又新生的运河,常州已经出台《常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公布实施《大运河(常州段)遗产保护规划》,确定163处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大运河聚落遗产、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5类保护重点。

后申遗时代的大运河,正逐步建立起古运河北岸滨水地区慢行系统,西起怀德桥、东至朝阳桥,总长约4.5公里,今后,市民沿着常州古运河的两岸行走,可充分享受古运河沿线地区的文化、历史资源。同时,城区段运河安装了电子探头,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一目了然航道上所有情况。

在运河文化研究方面,由市文联承担编辑的《常州运河诗文》、《常州运河楹联》、《常州运河影像》也将于近日付梓出版,通过运河这个窗口,像外界展示常州的历史变迁、文化成果。

此外,收藏了7000多卷明清以来的水文及历史资料的大运河档案中心也已正式开放,让更多市民享受大运河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遗存。

街,千果飘香闹市井

无论是人到中年后,被家族祖辈感动、辗转数载打捞沉寂已久的史料,为丰富青果巷的巷史孜孜以求的刘礼常,还是在南市河边度过人生70余载,尽心修缮和保护老宅的姚同德,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因了这些普通的常州人,而变得可触可碰、可爱可亲。

为丰富青果巷的巷史,他已奔波数载

早晨8点多,53岁的刘礼常打开琢初桥畔一所大院深锁的院门,穿过一座古戏楼,进入一间简陋的屋子,那是他工作的地方。他现在的身份是:青果巷修缮保护专家组的工作人员。两年前,因为热心参与青果巷的保护工作,他作为居民代表被邀请参与到专家组工作,才觉得“终于找到自己真正爱干的事了”。

这样一位的祖辈,不应该让他的名字在青果巷沉寂

汪赞纶,出生在青果巷,光绪年间进士,曾任安徽泾县县令,候补知州,是青果巷的一代名士。

刘礼常的母亲汪瑞英,是汪赞纶的重孙女,就出生和成长在汪家在青果巷的故居三锡堂,刘礼常算得上汪家的第五代。但是年轻时候的刘礼常对青果巷的感觉却是,“早晨起来上公厕要排很长的队。”

等到年事渐长,阅历渐增,他才开始体会到青果巷的魅力,并且关注起汪赞纶这个家族前辈。“越了解,就越佩服和感动,为有这样一位祖先而自豪。”

已经成一本关于汪赞纶史料的“活字典”

这几年,刘礼常花了大量的精力,用于寻找、挖掘、整理汪赞纶的史料。如今,他已经是一本关于汪赞纶史料的“活字典”。

汪赞纶和他的母亲的墓碑,现在保存在常州博物馆,当年找回墓碑一事,听起来简直像个传奇。

2008年,刘礼常打听到,汪赞纶的墓碑有可能在东青一带,他赶过去询问当地知情人,知情人说,鱼塘里有几块大石块,沉在那儿很多年了。刘礼常沉到水底摸,果然摸到一块大石块。他请人帮忙起出水面露了个头,一看,上面刻着“皇清诰一品夫人”等字迹,显示是汪赞纶母亲的墓碑。过了一段时间,池塘放水捉鱼了,他又赶到东青一看,竟然发现了汪赞纶的墓碑。“我那时一个月工资才900多元,虽然付了3000多元,可我兴奋了好久。”刘礼常说。

青果巷修缮保护工作启动以后,刘礼常主要做相关史料的保存记录工作,修缮工作的每个阶段要拍照、记录,以后全部归入青果巷的巷史中。

老宅的修缮和保护,是他有生之年大牵挂

青果巷内胜利巷16号门前,两棵高大的枫杨树已经落光了叶子,慵懒的冬阳照在它们峭拔嶙峋的枝干上。枫杨树是宅子现在的主人姚同德的父亲于1943年亲手种植的,那一年的农历7月初四,姚家迎来了第6个男孩姚同德。虽说几年前已经搬了家,72岁的姚同德每周仍有两三天会在这所老宅子里,约几个老友打牌聊天。老宅子是他的爷爷创下的,距今有100多年了。

从童年到老年,沉淀下来的是一份深厚的情感

在姚同德的童年印象中,门口这条古运河是相当繁忙的。河里有能通到海里去的轮船;有从苏北泰兴过长江而来戏船;还有乡下人砍了芦柴或是劈了木柴,摇着船来卖。少年时的夏天,姚同德和哥哥们一起在河里游泳;冬天船少,河里结了厚厚的冰,小孩子们就坐在长板凳上,嬉笑着轮流推着滑冰玩。

1961年8月,姚同德当兵离开胜利巷16号的家,1968年又回来娶妻生子。“我记得候,这四面墙上都挂着字画,根据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挂不同的画。”姚同德站在客厅中央比划着说,“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吃饭都要开两桌的。”淡淡的一句,却不难想见当年的热闹繁华。

老房子在,心里的牵挂才有地方寄托

穿过前厅,再穿过一条狭窄却明亮的天井,便是一间宽敞透亮的客厅,两边则是卧室和厨卫。客厅的地面铺着整洁的地砖,四面墙刷得雪白,承重柱仍是百年前的木头圆柱,稳稳地立在鼓形的础石上。

早在2003年,姚同德已经把一部分房间进行了翻修。2013年,他又花了1万多元,把老宅的门窗和外墙全部刷了一遍。“这样,老房子才不至于完全败落,我们也才能经常来住住。”

“我们”涵盖了姚家的整个大家族。兄弟姐妹7人,留在常州的只有姚同德和妹妹二人。在美国的哥哥的孙子孙女,每次回国,一定会回老宅来看看,对于他们,这只是一趟寻根之旅。“2008年,我的老父亲还在,哥哥们回常州,不肯住宾馆,宁可在老房子里搭张地铺,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大家在一起回忆起候在河滩头玩耍的事,开心得不得了。”

年事渐高的姚同德,现在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在有生之年,用有生之力,花有生之财,把老宅修缮保护好,“毕竟,老房子在,整个家族的牵挂才有地方寄托。”

延伸阅读:

我市现有3片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南市河、前后北岸。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历史城区中南部,沿古运河(现名南市河)北岸。保护范围保护范围东至和平路,南至东下塘路和刘氏宗祠,西至晋陵路,北至古村巷和约园,总保护面积12.6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8.2公顷。南市河堪称中国大运河古老的河段,至今已有2500多年,贯穿整个街区。街区建筑呈现江南水乡明清民居风貌,临河而建的深宅大院、市井场景,是常州古城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活化石”。针对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留住户修缮问题,我市出台保留居住户自行修缮的政策,延续街区居住功能,通过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真实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展现街区文化底蕴,丰富街区非遗文化。

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历史城区中南部,沿古运河(现名南市河)北岸。保护范围东至晋陵中路,南至东下塘路和杨氏家庭戏楼,西至公园路,北至青果巷路,总保护面积2.5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2公顷。这里以古运河文明、名人文化为内涵,呈现临河而建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江南水乡特色。

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历史城区中部,保护范围东至常州文庙大成殿和文化宫,南至延陵路,西至晋陵路,北至迎春里街和意园,总保护面积5.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3公顷。自五代子城河(白云溪)、北宋后河(顾塘河)开凿以来,街区形成约有1000余年历史,为常州文脉所系。自科举以来,这里共产生5名状元、3名榜眼、3名探花和7名公卿等。“毗陵六逸”“晋陵七子”中的大部分名士都曾在此居住生活,苏东坡、王安石等寓居于此。该街区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江南民居风格,又集东坡文化、状元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为特色。

我市现有4片历史地段:天宁寺-舣舟亭、索桥湾、南河沿、三堡街-西直街。

村,粉墙黛瓦忆乡愁

城市的一南一北,镶嵌着两颗耀眼明珠。那粉墙黛瓦,那古河古桥,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变化,道尽了人间的悲欢和离合,任时光的脚步跨越过那一座座山,任岁月的精灵流淌过那一条条河,淌徉在山水秀色之中,一抹浓浓的乡愁在原生态的梦幻思绪中,映照了一片别样的江南风景。

他用“脚力”丈量名村古迹

2010年,一位耳顺之年的老人回到家乡焦溪。他带着笔、本子、尺子和相机,用自己的“脚力”和“脑力”丈量了这座饱经风霜的古村。2014年年底,老人以故乡为基础,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舜河弯弯》,他说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发生在焦溪的遥远故事记录下来,让年轻人知道,使之流传。老人叫王益中,焦溪南街人,参与了焦溪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全过程。

不经意间的乡愁,让他想望见山、看见水

王益中生于上世纪50年代,曾任武进市副市长。“18岁我离开了故乡,所晓得的焦溪,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江南古村落。”王益中说,5年前,他陪一位台商回乡,黛瓦粉墙、小桥流水、河边人家的景致令人惬意,这激起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台商离开的第二天,他便决定回去“寻根”。

“寻根”工作从四处寻找相关文字资料开始,其中包括找到清末秀才、书法家吴卓铭在上世纪30年代续修的《毘陵高山志》,武进县焦溪乡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4年编撰的《焦溪乡志》,武进本土研究者陈东夫主编的《圣贤故地——郑陆》等。这些资料不好找,有些都是他从研究焦溪的专家、学者登门讨教得来。

四处奔波,要让“乡愁”代代相传

“再好的古建筑,不住人不通风透气,几年下来就会变质腐烂,尤其焦溪老房子是砖木结构。”看到倒坍败落的老房子,王益中十分心痛。2012年,常州规划院历史文化保护小组来村里调查,老房子有近800间,共3.5万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古村建筑群,要是不加以保护,常州历史上的文脉就会又少了一颗明珠。”

焦溪的明清、民国建筑与众不同:老房子的东西山墙,前后包檐,自墙根以上一半用当地山上开采的黄石砌就,称为“黄石半墙”。王益中说,黄石半墙有冷砌和热砌之分,如今会砌墙的匠人越来越少,年龄也都在60岁以上了,“修缮工作要乘着老人们还在,赶快行动起来了。”

经过多方查证,王益中了解到,焦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200年前,虞舜为了实现跨过长江、统一中国的梦想,来焦溪开了一条沟通长江何太湖的运河(即舜河),“如果说运河是我们常州人的母亲河,那焦溪的舜河就是外婆河。”

“如今焦溪古村要保护,就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并且代代相传。”王益中说,这就是自己的心声。

他费劲心血修缮老房子,为的是留给焦溪

梁孟佳是武进芙蓉人,虽然祖籍不在焦溪,但这里显然已经是他第二故乡。30多年前,从南师大毕业的梁孟佳,带着妻子来到了焦溪,当了20年的语文老师,后来改教美术,现在是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的一名会员,不过做的久的还是焦溪古迹保护。他说自己晚年大的心愿,就是想给焦溪村留下古建筑的根。

修好两套老房子,他花了30多年

梁孟佳的生活穿梭于一老一新两套江南民居里。一间在老巷红星路上,他和老伴在此住了23年。房子建于民国时期,有点像“四合院”,主房是一幢两层小楼。奢侈的就是排门和楼梯,材料都是来自上百年的美国红松。

买下这间老宅,梁孟佳放弃了学校30%公寓房补贴,拿出了多年积蓄2.3万元,又花了3000元用于房子修缮,而当时他们全家每月收入不过300元。梁孟佳上山垦挖泥土,自制盆景装点庭院,这间本来显得破败的百年老屋,在他的打理下愈发生机盎然。

另外一套是梁孟佳的工作室。这是他买下了大华戏院旧址改造而来,取名“孟佳书画院”,又名梁园。三进的房子,保持了原有的古色古香,还从其他地方搜来了明代的一口六角井和两只龙缸。

“我不是真正有钱造房子。”很多人不理解梁孟佳,但他并不在乎。他认为自己费劲心血修缮的房子带不走,终还是要留给焦溪。

为了留下老石栏,他一家一户上门“讨要”

为了寻找老木头、老砖头、老石头和老家具,他与常州等地的拆迁公司联系,拆迁队到哪里他就去哪里。

焦溪历史上有9座桥,如今仅剩下4座:三元桥、中市桥、咸安桥、青龙桥。2008年,焦溪村民委员会斥资整修这4座桥,当地有居民偷偷把桥上的石栏捡回家,性格内敛少言的梁孟佳居然一家一户上门“讨要”,然后再送回去。“这些古老的东西少一点都是巨大的损失。”

焦溪古街区的明清、民国老房子,战争年代烧掉了一批,建国后翻建拆掉了一批,无人居住、空关之后又倒掉了一批。为了给老房子修缮搜集更多的老砖头,很长一段时间,梁孟佳骑着摩托车,搜集以前建房用的大墙砖,至今已有100多块了。“焦溪古村的保护开发已经提上日程,这些砖以后修缮老房子有用。”

延伸阅读:

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我市早在2010年就开始启动。当年,我市组织普查市区的古镇古村,并初步拟定出常州市古镇古村落名单。2011年,我市根据古镇古村落普查结果,组织编制了孟河古镇保护规划、焦溪古村落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

2013年4月,孟河镇、焦溪村和杨桥村的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启动,当年8月,孟河镇、焦溪村分别“升格”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9月,杨桥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4年2月19日,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孟河镇、焦溪村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分别成为我市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自新石器时期孟河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归季礼封地延陵管辖。焦溪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4000多年虞舜禅位后来到高山安营扎寨,早在东周春秋时间,已属吴王余祭封给季札的领地延陵。唐元和年间(公元810年)一隐姓埋名的读书人焦先生隐居于此,因此称此地为焦村。

南杨桥古街村,地处武进与宜兴交界处,距今已有约800年的历史。田园、水街和村落交融在一体,渲染出浓郁的水乡村落气息。该村现存约2.7万平方米的明清、民国时期传统建(构)筑物,保存完好的有丁家塘丁宅、百岁庄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清道光年间的《重建杨桥碑记》石刻遗存等历史文化遗存,是以水道和街巷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共同构筑成平行并列的舟行与步行两套交通系统的古村镇。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常州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