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2008年开始,常州市公布了两批共48处历史建筑。在这两批历史建筑正逐一编制保护规划方案时,第三批历史建筑的名单又新鲜出炉。这一次公布的历史建筑名单,数量远远超过前两批,达到了178处。
中国常州网讯 从2008年开始,常州市公布了两批共48处历史建筑。在这两批历史建筑正逐一编制保护规划方案时,第三批历史建筑的名单又新鲜出炉。这一次公布的历史建筑名单,数量远远超过前两批,达到了178处。这些历史建筑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再次进入到市民的视野之中,它们为常州添彩增色,为名城增加了新鲜血液,更为常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亮点、新要素。
178处历史建筑,各有特点
有的具有地方特色,有的雕花栩栩如生,还有中西合璧的代表作
红星路梁宅的花窗、木栏杆、木楼梯、柱础、梁保存较好
本批公布的178处历史建筑中,有166处位于市区内的乡镇,其中新北区孟河镇30处,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32处,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29处,这为以上3个镇村的整体风貌的保留、成功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创造了条件。另外的12处,位于中心城区,其中9处在青果巷,进一步挖掘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特色。
另外,本批历史建筑多建于清朝及民国时期,砖木结构,有些建筑的观音兜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有些建筑的雕花十分精美,虽然年代较久远,但是现在看来还是那么栩栩如生;有些建筑,则是常州中西合璧建筑的代表作。
随手翻阅此次的历史建筑名录,就能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
龟趺:现位于西瀛里城墙南侧、京杭运河北侧的龟趺,龟的背上原有石碑一块,现不知去处。如今,龟跌已经成为西瀛里城墙中重要的一处景点。
钱庄旧址:钱庄旧址建于民国时期,二进二开间,硬山砖木建筑,进原为钱庄的大堂,第二进为辅房,青砖墙体,熟石灰抹灰。
红星路梁宅:梁宅坐南朝北,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为一进两开间,前二后一的格局,是二层小楼, 外墙为砖石结构,有单峰封火墙,屋内花窗、木栏杆、木楼梯、柱础、梁保存较好。
杨桥老街2号西堵宅:堵宅坐南朝北,硬山砖木结构,清末徽派建筑风格。房屋由两进组成,头进为二层小楼,面阔三间10.4米,进深7.9米。紧连在一起的第二进,是回形转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中为厅堂,两侧为侧室,厅堂前方有天井,利于采光通风,且有四水归一,肥水不外流的意愿蕴涵其中。
河庄路马宅:此宅为清末孟城四大名医之一马文植的宅第。马宅为典型的清式建筑,是常州的乡土建筑,有着文化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坐北朝南,共3进硬山砖木结构建筑,每进均为5开间。
常州第三批历史建筑公布
历史建筑普查,热心市民帮了大忙
一支老年自行车队,给普查人员寄来了厚厚一叠资料
钱庄旧址建于民国时期,目前保存比较完好。
第三批历史建筑的普查,是从2012年5月底开始的。在普查的过程中,市规划局通过多种途径征集了一大批传统风貌建筑的信息,并通过深入到实地的走访调研,提出了数百处具有一定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名单。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市规划局组织了十多位普查人员,每天步行对市区范围进行细致搜索。市规划设计院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室副主任张文珺告诉记者,有些有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在表面上看很不起眼,只有深入宅内,才可以看到闪光之处。“比如青果巷52弄27号的六角井,如果不是市民给我们提供线索,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到这口井,因为它是设在房间之内的。”张文珺说。
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的确为此次普查带来了不少发现。我市一支老年自行车队的成员,就根据他们平日里骑行时的发现,写了厚厚的一叠信寄给普查小组,普查人员通过他们提供的信息,最终找到了这些建筑,有些也被列入此次保护的名单。
名单公布了,如何保护历史建筑
划定“两线”,叠加到日常规划管理之中
在西瀛里,龟趺已经成为一处重要景点。
在第三批历史建筑公布之时,很多市民也迫切想知道前两批的保护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了。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之前的48处历史建筑,目前已经全部划定了本体范围和保护范围。并且,这些数据都已经录入“规划一张图”数据库,叠加到日常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任何项目的规划都不能触碰这些历史建筑的本体范围和保护范围,同时,周边的规划也尽量和这些历史建筑保持协调。据了解,第三批历史建筑的“两线”,也将在一年内全部划定。
今后,我市将根据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需要,适时公布第四批常州市历史建筑。如果市民发现比较有价值的建筑,可以和市规划设计院联系。
常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
名称 建造年代
青果巷高宅 清
古村5弄2号民宅 清
青果巷谈宅 民国
钱庄旧址 民国
头条弄13、14号前圆井 清
古村35弄4号前圆井 清
天井巷12弄12号前圆井 清
青果巷52弄10号南圆井 清
六角井 清
康宅 民国
六角井栏圈 清嘉庆
龟跌 不详
奔牛东街王宅 民国
奔牛东街蒋宅 民国
夏溪西街民宅 清
夏溪南街民宅 清
吴氏宗祠 民国
塘口西枉街孙宅 清
牛塘老街许宅 清
牛塘南街民宅 民国
石佛雕像 清
粮库 解放初
鸣凰南街张宅 清
鸣凰兴隆街陆宅 民国
鸣凰兴隆街民宅 清
鸣凰西街民宅 清末民初
容天乐老厂房 解放初
湖塘老街秦宅 清
湖塘北街民宅 清
湖塘北街刘宅 清
湖塘横街弄邱宅 清
大钱村民宅 清
康乐茶店 清
徐伯昕宅 民国
湖塘沈家弄秦宅 民国
民国小洋房 民国
礼嘉乐安东街民宅 清
礼嘉沿河蒋宅 清
礼嘉乐安东街办公楼 解放初
礼嘉石河上何宅 清
陶冶亭 清
太平桥 清
东富春桥 民国
杨桥粮站 民国
堵家塘28号民宅 清
堵家塘61号民宅 清
堵家塘69-74号民宅 清
杨桥老街华宅 清
杨桥老街胥宅 清
洪家大院 明
洪家大院古井 清
杨桥老街2号西堵宅 清
杨桥老街8号西民宅 清
杨桥老街12号民宅 清
杨桥老街19-22号朱宅 清
杨桥老街25号南侧民宅 清
杨桥老街26-28号民宅 清
杨桥老街27号对面朱宅 清
杨桥老街39号旁朱宅 清
杨桥老街39号朱宅 清
杨桥关圣阁 清
杨桥戏楼 清
南杨桥码头 清
南杨桥西南侧民宅 清
杨桥桥南新村谢宅 清
杨桥桥南新村朱宅 清
杨桥桥南新村25-26号民宅 清
杨桥桥南新村28号民宅 清
前朱家场7—8号朱宅 清
杨桥后朱家场朱宅 清
西虹桥 解放后
庄基桥 清
前黄寨桥民宅 清末民初
小钱垛桥 民国
董墅楠木厅 清
郑陆后董墅民宅 民国
强家弄15-17号民宅 清
强家弄19-21号民宅 清
南街民宅 清
南街31-33号民宅 清
南下塘113号民宅 民国
红星路梁宅 民国
红星弄3、9-19号民宅 清
仲明中学旧址(现耶稣堂) 民国
美新照相馆旧址 清
东街37号民宅 民国
西河头路民宅 解放初
老新街9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25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27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47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49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59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61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63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2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2号西民宅 民国
老新街4、6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10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12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14号民宅 民国
老新街24、26号民宅 民国
六角井 不详
龙缸 不详
老新街石板路 清
中街石板路 清
南街石板路 清
陆家桥 清
横山桥西外街民宅 清
横山桥西街包宅 清
横山桥南降村汤宅 清
横山桥西外街杨宅 民国
横山桥牛洛里民宅 民国
横山桥许家村许宅 清
省庄韩氏宗祠 清
小山城隍庙 清
周氏宗祠 民国
谢氏宗祠 清
三官堂旧址 清
冯元桢宅 清
横林薛家前薛宅 清
横林赵家塘270、271号赵宅 清
横林赵家塘195号、196号赵宅 民国
蚕种培育室 解放初
崔桥刘家塘刘宅 民国
崔桥 民国
邓宅 民国
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旧址 民国
吴铁桥 清
雅浦陆氏祠堂 清
雪堰雪西街民宅 清
雪堰东街民宅 清
雪堰西房里民宅 民国
雪堰漕桥三角弄民宅 民国
雪堰漕桥复兴西路民宅 民国
漕桥老街235号对面民宅 民国
雪堰漕桥老街西路民宅 民国
漕桥老街241号对面民宅 民国
漕桥北园南弄民宅 民国
表台 民国
河庄路马宅 清
万绥图公所旧址 清
孟城北街石行旧址 民国
孟城北街竹行旧址 清
孟城北街175号曹博寿民宅 清
孟城北街174号严生良民宅 清
孟城北街172号曹小法民宅 清
孟城北街169号张德柱民宅 清
益生堂药店旧址 清
荣生客栈旧址 清
孟城北街56号孙左清民宅 清
孟城北街52号严龙顺民宅 明末
孟城北街36号林培福民宅 清
孟城北街邱国川民宅 清
孟城都司府旧址 清
孟城伍丰粮行旧址 清
孟城北街陈家大院 清
孟城北街费家老宅 清
孟城南街费守寺民宅 清
孟城南街40、42号巢宝良民宅群 清
孟城南街孙氏民宅 清
杀坊(屠宰场) 清
孟城南街小南门东27号民宅 清
春泉井 不详
万绥戏楼路15号民宅群 清
万绥戏楼路35号民宅群 清
万绥郑氏宗祠(兰陵郑氏西老四房)敦睦堂 清
小河马丰成杂货店旧址 民国
小河后街王宅 民国
南街头圆井 清
张氏宗祠建筑群 清
双坝念佛堂 清
洪福寺旧址 清
曹氏宗祠 清
张宅 民国
修善寺 清
西庄桥 清
真武帝石造像及三井亭 明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